• 女装半身裙/连衣裙梭织制衣200件

  • 男装运动/休闲/户外服梭织制衣300件

  • 女装卫衣针织制衣600件

  • 男装皮草/皮衣梭织制衣2000件

  • 女装休闲裤梭织制衣300件

  • 杭州雅那尔服饰有限公司
  • 东莞市虎门吴鑫制衣厂(个体工商户)
  • 东莞市横趣贸易有限公司
  • 商水县溢盈服装厂(个人独资)
  • 沈阳市沈河区刘立平服装加工店

突发!人民币汇率大涨!对纺织企业未必是坏事……

5月30日早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高开高走,盘中大幅拉升。截至13:15,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6.6467元。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6.6550元。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339个基点,报6.7048。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5月27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100.07,按周跌0.34。与此同时,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当地时间29日下跌0.19%至101.47。日前,人民币汇率走势维持高位震荡。对此,平安证券认为,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一步走贬的空间已较有限。2022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上限或在6.85左右,年内最高值有可能突破这一水平,但“7”这个关键点仍然较难突破。申万宏源指出,预计美元指数走强将不再对人民币汇率造成过大贬值压力,此前人民币汇率的回升也已经体现了市场对我国经济将逐步回到正轨的信心。综合分析人士观点来看,我国稳增长政策频出,国内经济呈现回暖态势,为市场注入了信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美元指数从高位回落也让人民币被动贬值压力缓解。短期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或难以再现此前连跌情况。人民币汇率显现宽幅震荡5月13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破6.8,为2020年10月份以来首次,最低下探至6.815,随后震荡上行。截至5月23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升破6.6479,随后亦震荡回升走贬,5月25日、26日两个交易日再度贬值超1000个基点。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回升的动力源自哪里?据证券日报报道,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局部地区疫情逐步趋缓,上海市开始分阶段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同时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快部署稳增长相关政策,国内经济增长预期的回暖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近期国内疫情进入一个稳定缓解阶段,稳增长政策频出,市场信心增强,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回升。外汇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主体总体上理性看待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化,主要交易行为依然理性有序。近几年人民币汇率无论阶段性升值还是贬值,最终都体现为更趋常态化的双向波动,而且总体看依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从结售汇数据以及离岸人民币市场表现来看,汇市并未出现恐慌情绪。这是美元由升转降后,人民币汇率能够跟进快速反弹的一个重要背景。”王青对记者表示,这也意味着当前人民币汇率仍处在正常的市场波动状态。“人民币出现一定幅度的贬值,是阶段性的短期变化,没有改变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的总体特征。”王春英表示,对于我国这样的超大型经济体而言,汇率的长期趋势主要由国内基本面决定。从短期来看,美元指数和国内经济基本面的修复仍然是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两大关键因素。一方面,国内稳增长政策从落地到生效以及供应链修复均尚待时日;另一方面,在美联储采取加息前置策略的情况下,6月份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仍然较大。随着6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的临近,美元指数或仍能偏强运行。美联储升息对于美元指数的支撑仍能在短期内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一定压力,因此人民币或在短期呈现宽幅震荡态势。对纺织企业未必是坏事从宏观来看,人民币汇率反映的是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由于疫情基本被控制,国家发布多条稳经济,给人民币汇率有力的支撑。从微观来看,人民币汇率对纺织企业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结汇,另一个则是原料价格。结汇方面,一般来说,汇率越低,越有利于出口企业。但经过与大量出口企业的交流后,小编了解到,汇率下降,他们也会被下游客户压价,并不能因此多赚很多利润,因此稳定的汇率才是最好的。原料方面,由于我国石油资源并不丰富,化纤产业链的源头原油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PX、MEG等原料也未能完全完成国产化。汇率越低,相对而言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也能缩减,有助于缓解近期原料大涨的情况。

超9000家企业复工复产,订单回来了,可利润呢?

随着全国复工复产,纺织外贸企业抢运潮即将来袭。“ 5月22日起,上海逐步恢复跨区公共交通;寄递企业预计6月全部恢复运营;下一步将分两阶段支持企业恢复运营……”5月19日这天,关于上海的新闻弹窗不断推送着复产复工相关的好消息。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82场新闻发布会指出,目前,上海全市9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复工4400多家。同时,前期围绕战略功能、城市运行保障、防疫物资、连续生产、基础配套等领域,推动三批“白名单”企业3000多家复工复产,整体复工率超过70%,其中首批666家企业复工率已超过95%此外,全国多地已经解除了全域封控,开始逐渐复工,这也带动了生物医药、纺织原材料、物流仓储等产业的逐步回暖,推动物流行业迎来“小阳春”。对于纺织企业来说,之前疫情影响下存在“原料运不进,产品运不出”的难题终将得到缓解。物流爆发式增长据5月19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近日,上海港集装箱单日吞吐量已达11万9000标准箱,恢复至正常的九成;浦东机场货物日吞吐量超七千吨,恢复至七成水平;经由高速公路省界道口进出上海的货运车辆单日已达7.8万辆,恢复至常态的三分之二。外贸情况方面,5月上半月上海口岸的进出口监测货值为1886亿元,环比增长17%。与此同时,国内多个地区的运输也再现回暖态势。根据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监测汇总数据显示,5月23日,全国货运物流持续恢复向好,其中:国家铁路运输货物1124.5万吨,环比基本持平;全国高速公路货车通行710.04万辆,环比上升12.21%;全国重点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391.1万吨,环比增长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1.2万标箱,环比下降6.2%;民航保障货运航班647班,环比下降11.1%;邮政快递揽收约为3.33亿件,环比上升8.8%;投递约为3.16亿件,环比上升1.6%。受疫情影响,截至5月23日24时,全国高速公路共临时关停服务区2个(安徽G50沪渝高速宣城绿锦服务区,双向设置,2个)。环比无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货拉拉平台上沈阳的货运订单翻了一番,长春、吉林等城市的货拉拉订单从零星几单逐步恢复到去年同期的六七成。哈尔滨的货运订单也在不断回暖,预计在短期内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然而,随着制造业集中开工,原料供应商订单量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加上此前因封控措施造成的延误交货,大量的产品同时出货,导致物流运输方面的压力骤增。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不少企业仍然面临物料断供、运输障碍、员工流动困难等问题。尤其是在跨省物流方面,复工复产企业从外地调运原材料还存在诸多不畅。是否会引发抢运潮?广州某化工贸易商负责人表示,目前珠三角地区物流均正常,货车比较充足。暂时没有出现抢运的情况。不过,青岛、上海在内的不少国内主要港口仍然出现了排队现象。某企业表示,以前从国内运输货物至海外交货时长大多为30天,如今变成了60天 ,究竟这个“ ”是加多少,没人敢打包票。为了运送货物,部分企业愿意花大价钱来“抢夺”少得可怜的物流资源,这种抢夺正在推动物流“小高潮”提前到来。在运力紧张的“僧多粥少”时代,货物运输时间将会延长,运费上涨也将是水到渠成。且不仅是在国内,海外乃至全球的航运租船费用、集装箱运价等都有可能提高,受到运价上涨和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价格也有可能出现进一步上涨,通胀的预期加剧。海关数据显示,4月下旬以来,上海口岸货运量和外贸进出口总值逐步回升。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显示美西线运价已经止跌回升,上周远东至美西线每FEU运价上涨12美元至7900美元,主要原因是上海陆续解封,部分货物陆续运送到美西,带动运价微幅上扬。部分纺织企业也表达了担忧之情,客户收到货后才会下新订单,眼下交货周期拉长,出运量较去年同比下降了30%左右,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外物流缓慢也导致部分原材料、配件等无法备齐,交货更是遥遥无期。业内人士表示,“解封潮”推动了“抢运潮”,最终共同推升了产品成本。预计5月底到6月初的企业出货高潮和运力抢夺高峰相撞,将出现运价翻倍、现货产品价格飙升的情况,甚至有花钱也没办法运送的情况。随着上半年即将结束,三季度的传统海运旺季也将延续这种货紧价扬的趋势,而化工产业供应链压力也将有增无减。利润被不断压薄纺织一直是利润较薄的行业。今年前4个月,绍兴纺织业主秦波的订单量下降了20%~30%。“回款周期受影响大”,秦波说,他出口的面料都是按客户付定金、收到货再付剩下款项的方式,而现在,因为运输时间变长,回款周期也增加了。以前,从绍兴做好的面料,运到欧美只需要三四天,从接订单、生产商品、发货到客户收货,整个周期在两个月左右。而现在,由于国内外运输受阻,生产方面,面料所需的纱线等原材料运输时间增加;海运时间也延长,秦波估计,整个周期总共增加了两个月。交易流程变长意味着运转所需的资金也变多了。秦波说,相比过去,现在需要多花30%的资金周转。而这部分的利息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此外,去年一整年的美元贬值也让外国客户购买力下降、下单意愿降低,原材料持续走高、海运成本上升、各地限电限产提高生产成本等,也在不断压缩利润。“海运成本上涨了10倍。”秦波说,公司除了FOB(客户支付运费)模式,也采用CIF (出口企业承担运费)模式,这意味着企业要消化其中的成本。集装箱供应的紧缺也使得企业需要提前付款订箱,“以前2000元一个柜,一个月10条货柜只要2万美元就可以搞定了,现在要提前支付20万美元才能预订,对企业来说又是很大一部分支出。”纺织业是一个利润较薄的行业,秦波估算,利润率约为5%。“忙活了一年,到头来发现没钱赚,甚至可能还亏损了。”他说,有时候觉得订单接不接也无所谓了,但客户还需要维护。“只盼望目前的局面能够有所转变。”秦波说,一年、两年的困境中,等得住的人都是有实力的,很多坚持不住的企业就倒闭了。今年,尽管人民币持续贬值,但秦波发现市场需求下降了。“欧美客户不想冒风险,收货太晚会导致压库存,这也导致了订单的减少。

美国零售商提前增加库存,恐慌性抢购货源又要来了?“牛鞭效应”终结:库存大爆炸后,价格将跳崖式滑落

还记得一年前的全球供应链大混乱吗?当时疫情引发的供应缺口问题喧嚣尘上,美国零售商、批发商恐慌性抢购货源来补充库存,生怕无货可卖。然而,德意志银行策略师Luke Templeman在当时就预言到,供应链的“牛鞭效应”迟早会冲击美国经济。今年2月,美国零售商的库存价值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达到6864亿美元。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这比去年10月增加了12.5%,当时库存开始快速增加。美国零售额继续增长,3-4月非季节性调整后的零售额增长了0.4%。这是一个比通货膨胀率更快的增长,表明有更多库存商品在增加。Target Store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Brian Cornell在上周四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看到运输成本远高于预期,我们的销售组合也发生了比预期更为剧烈的变化。这导致了库存过剩,其中大部分是大型商品,给本已紧张的供应链带来了额外压力。”在这条紧张的供应链中,仍有大量商品流入并正在运输,一旦中国全面解除疫情封控,预计还会有更多商品进入。美国西海岸供应链进一步中断的威胁正促使托运人尽早运输商品。Kohl's首席财务官Jill Timm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由于供应链的持续中断,我们不断看到在途商品增加。因此,我们增加了额外的订单交付时间,以确保满足客户的需求。”Timm称,本季度Kohl's的总库存同比增长40%,其中2.14亿美元为在途库存。这家服装和家居用品零售商在第一季度还收到了价值约8200万美元的商品,这些商品原本计划在去年假期之前到达。Timm表示,不包括丝芙兰产品、在途库存和延迟发货的商品,Kohl's的库存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5%,较2019年第一季度下降了15%。受到当前和潜在供应链中断困扰的零售商,今年比往常更早地将更多库存运进美国,以缩小导致去年缺货的缺口,在某些情况下造成了库存过剩。这意味着,尽管存在通胀,零售库存仍将继续增加,这将在进入夏季后推动更高的运输需求。什么是“牛鞭效应”?当终端需求下降导致零售商库存不足时,就会出现“牛鞭效应”。这时因零售商订单不足,批发商会进一步降低库存来应对,而上游制造商则会更加放慢生产速度以因对需求下降的影响。而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终会被打破。随着终端需求的回升,零售商会迅速订购货品来补仓,通常所订购的数量都会超过实际需求,那么就会导致批发商和上游制造商出现供给短缺,因此引发终端产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刺激产量上行。而最终货物产量会远远超出终端需求,致使产品价格出现下跌。供给和需求会在不断的拉扯中将上述过程循环往复,直至达到平衡。去年5月以来,美国零售商与批发商在库存的管理上开始出现“牛鞭效应”。具体来说,当时零售商将库存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并高于批发商库存。之后来自亚洲的供应链被新冠疫情所冲击,零售商开始产生恐慌情绪,大举增加订单来补充库存。随后疫情管控导致需求暴跌,库存也随之下降。在“牛鞭效应”开始之时,Templeman曾经表示:由于零售商的库存水平已降至数十年来的低点,随着经济复苏和被压抑需求的释放,许多企业可能没有足够的库存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尤其还因为,零售商比过去几十年更加依赖即时供应链。而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去年5月会爆发一轮历史性通胀,因为库存崩溃和供应链堵塞导致零售商和批发商难以补库,而这导致终端商品价格不断冲高。然而这个情况在一年之后发生了大逆转。正如摩根大通最新的供应链拥堵监测报告所示,停靠和接近洛杉矶及长滩的船只数量在一月份达到高点,并且现在已经回到了疫情大流行初期的水平。而这些都反映出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牛鞭效应”即将终结:曾经急剧下降库销比大幅逆转,在经济骤然降温之时供应迅速通畅。同时“核心”产品价格几乎在一夜之间暴跌,而非核心产品(食品和能源)的价格却在直线飙升。货运技术公司在周五解读沃尔玛、塔吉特双双暴雷时曾对此指出:根据密歇根州分析的政府数据,家具、家居用品和电器、建筑材料和园艺设备,以及包括沃尔玛和塔吉特在内的被称为“其他一般商品”的类别均报告了更高的库销比。究竟高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密歇根州立大学Eli Broad商学院物流系教授Jason Miller表示,随着货运浪潮的继续发展,“变化发生得很快。截至去年11月,库销比仍处于疫情之前的水平”。但是从那时开始,库销比开始暴涨。Miller表示,他预计零售商订单量将“降温”,虽然经通胀调整后的销售额保持不变,但零售商仍希望减少现有库存。他还预计,零售商还会推出打折计划,以求快速消耗库存。简而言之,在需求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零售商正在争先恐后的降低库存,而这会直接导致货运业衰退。德意志银行运输分析师Amit Mehrotra在上周二报告中表示,这或将导致货运量在未来数月甚至数个季度出现下降。当然并不是每种商品都会下降,比如大宗商品的“牛鞭效应”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渐显现出来,可能会持续数年,而目前他们的上涨周期才刚刚开始。然而,其他商品—比如沃尔沃所卖的货品—的价格即将出现断崖式暴跌,可能会上演自金融危机以来从未有过的景象。毕竟零售商已经开始自愿降库存,这在十多年来未曾见过。

什么?这种纤维竟然能“凭空取水”!能力超强,未来大有可为!

孟涛教授团队通过在仿蛛丝微纤维内部构建中空结构,让纤维的集水性得到显著提升。研究发现,该仿生微纤维悬挂液滴体积是纺锤节体积的1663倍,集水能力数值远超出已有文献报道的数值。淡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统计,海水资源占到了地球上所有水资源的96.54%,淡水资源仅占2.53%,而且只有0.36%的淡水资源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如何获取更多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国际化学领域期刊《材料化学学报》A刊报道了西南交通大学孟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利用具有中空连续通道的仿蜘蛛丝微纤维进行高效集水,团队通过在仿蛛丝微纤维内部构建中空结构,让纤维的集水性得到显著提升,研究发现,该仿生微纤维悬挂液滴体积是纺锤节体积的1663倍,集水能力数值远超出已有文献报道的数值。来自蜘蛛丝纤维结构的启示目前,由于水污染和淡水资源缺乏等问题,水资源危机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由于海水淡化和废水处理技术的适用性、简便性和成本效益等问题,使得一些地方无法使用这些技术获取淡水资源。这些年,各领域的科学家们试图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研究仿生集水技术。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都拥有应对恶劣环境的独特本领,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一些生物已经能够从雾气中获得水分供自身生存,这为淡水收集系统中功能仿生材料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灵感。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已经利用纳米布沙漠甲虫的集水机理、仙人掌的集水机理以及蜘蛛丝的表面集雾机理等,开发出了大量相应的仿生集水材料。雨后的清晨或者潮湿的角落,人们常常可以发现蜘蛛网上悬挂着大量晶莹的液滴。研究发现,实际上,蜘蛛丝有强大的集水功能,而其集水能力归因于一种独特的纤维结构,该结构由周期性纺锤节和关节构成,其中纺锤节由随机杂乱的纳米纤维组成,关节则由排列整齐的纳米纤维组成。当从干燥条件转化为潮湿条件下时,蜘蛛丝的结构会产生变化出现纺锤节(可以储水)。当微小的水滴在蜘蛛丝上凝结后,将在驱动力作用下向纺锤节方向运动,实现集水。受天然蜘蛛丝启发,研究者们计划制备模仿蜘蛛丝结构的微纤维,从大气中收集淡水。但近年来的研究集中在通过调控纤维表面形貌来提升毛细作用力,这种方式对于纤维集水性能提升有限。因此,目前提高微纤维的集水能力仍然是一个持续的挑战。中空微纤维展现更优异集水性能基于此,西南交通大学孟涛教授团队从内部结构出发,探究纤维集水性能的改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尝试了油水体系和气液体系的微流控等技术,开展了大量实验,均未达到理想效果。最终,研究团队从细胞内外水相分区的结构中得到启发,使用基于双水相层流的微流控纺丝技术,利用了双水相分区效应的机理,在界面上快速交联形成了纤维,并阻止了后续物质的扩散和继续反应,形成了仿蛛丝中空微纤维。孟涛表示:“我们将仿蛛丝中空微纤维与仿蛛丝实心微纤维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对比集水实验,证明了中空结构增强了纤维的集水性能,仿蛛丝中空微纤维的集水能力更好更优秀。”为何相比于实心纺锤节微纤维,仿蛛丝中空微纤维能展现出更加优异的液滴悬挂能力呢?“由于中空通道的存在,延长了液滴与纤维间的三相接触线长度,增强了液滴受到的毛细作用力,从而提高了纤维悬挂液滴的能力。”孟涛解释说,液滴悬挂在中空微纤维时,中空通道内的液柱形成毛细桥,液柱两端半月板状凹陷为悬挂的液滴提供了额外的毛细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对于提升悬挂液滴的能力有着重要的贡献。毛细作用是指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液体表面类似张紧的橡皮膜,若液面是弯曲的,它就有变平的趋势。“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液面是凹形的,它对下面的液体施加拉力,使液体沿着管壁上升,当向上的拉力跟管内液柱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管内的液体停止上升,达到平衡。”孟涛举例说,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毛细现象的例子,如植物茎内的导管就是植物体内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另外,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都起着毛细管的作用。因此,借助毛细作用力,能增加仿蛛丝中空微纤维悬挂液滴的能力,悬挂的液滴体积越大,单位时间内从空气中捕获的水分就越多,从而提升了微纤维从空气中采集水分的效率。用途广泛的仿蛛丝微纤维如今,人们可以利用仿蛛丝中空微纤维良好的机械性能,进行长期、大规模集水。人类可以制备大量的微纤维并编织成蜘蛛网状结构,在潮湿的清晨以及傍晚在空气中收集大气中的水分。孟涛介绍:“这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干旱的沙漠、缺水的海岛等极端环境,满足人们对淡水短缺的需求。”孟涛表示,为促进纺锤节微纤维在集水领域的应用与创新,团队后续将系统深入地研究集水过程中液滴与纤维相互作用的界面机理及规模化生产仿蛛丝中空微纤维的技术等。“此外,纤维的集水性能实验是在一定湿度的雾气下进行的,未来研究中应考虑纺锤节微纤维如何在湿度极低的环境下实现水的收集,以及其他外部条件如风速、温度、雾流量等对集水性能的影响。”据悉,该微纤维不仅可用于集水,还可应用于医药、化妆品、环保、军工等领域。比如,仿蛛丝中空微纤维可作为伤口敷料应用于医药领域。该材料为生物相容性材料,覆盖在伤口表面能够有效吸收多余的伤口渗出液,并可以形成凝胶保护创面。此外,由于在纤维的制备过程中引入了双水相,纤维具有封装酶、蛋白质的特性,因此该纤维可以负载生长因子、抗炎和促凝血类的药物作为伤口敷料,达到加速伤口的创面愈合的效果。

江浙纺织服装业抵御“倒春寒” 破解订单不足与物流不畅“双难题”

“纺织工业联合会计划于5月份举办云展及线上展览会,与江浙地区产业集群的地方政府合作,双方在资金技术和资源上形成合力,从小型云展会起步,覆盖大约500家左右的中小纺织企业,为后续举办大规模的云展奠定基础。每年的三四月是纺织服装企业的销售旺季,但2022年春天的散发疫情让本已回暖的江浙地区众多企业再次陷入困境。谈起三四月份的经营情况,浙江百纯制衣厂的老板李文博倍感无奈。面辅料也进不来、产品送不出去。在给客户寄付样衣时,李文博每次都会同时找四五家快递商“多路突进”,只为了保住接下来几个月的订单。纺织业是我国重要民生产业,全国有3.4万家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更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直接带动就业超过2000万人。江苏、浙江两省纺织行业规模约占全国40%,江浙纺织行业平稳运行,对于全国纺织行业和民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正在积极统筹防疫与生产。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发现,物流受阻、展会取消造成的订单不足成为纺织行业后续回暖的主要难题,当前亟需将各类纾困政策落实落细。随着物流运输的逐步通畅,被压抑的市场需求有望在下半年出现反弹,原料短缺、运费高企等市场供应链生产困境也将随之改善。当市场归于冷静期,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也在进行之中。江苏、浙江两省纺织行业规模约占全国40%,江浙纺织行业平稳运行,对于全国纺织行业和民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弱需求待破局江苏强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志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海外客户订单普遍提前了1-2个月,起初预判今年的海外订单会有所上涨,本想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然而,疫情的反弹,给刚刚进入复苏的行情带来一场“倒春寒”,前期处在限产封控阶段时,有一些海外客户就因为交付期延长而选择退订。“由于正常的生产周期被打乱,我们在4月份也有意识地减少了接单,接下来一段时间很可能会经历订单大幅下滑的空窗期。以前可能会分一些订单给外协单位,所以 现在更多的还是先保证本企业的生产稳定。”吴志祥表示,目前海外客户下单之前会提前咨询交货期多长或库存情况,今后更侧重向客户推荐库存纱线或者交货期比较短的产品。外贸市场遇阻,企业会否转内销?吴志祥选择了坚守。“内贸市场现在的竞争很激烈,要是外贸企业都转向内销,会加剧市场竞争,而且内外贸企业的工作节奏、目标客户、产品附加值都不一样,转向内销的压力不见得比外贸的压力小。”他认为,只因为短期疫情冲击就盲目转向并非明智之举,需求不足是纺织业内外贸市场都在面临的难题。值得注意的是,春季本是纺织服装行业开展会下订单的旺季,即使是在疫情暴发的2020年,各类春季展也大多是略有延迟。而今年临近夏季,仍难以看到人声鼎沸的线下展会。在此前召开的“中小企业促进月”工作推进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表示,大企业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客户找上门,中小企业则更多借助展会获得新客户和新订单。中国纺联一年有春秋两季大型展览会,参展企业达6000家,参展面积接近40万平方米,近90%的展商是中小企业。由于疫情原因,今年的春季展已经被迫取消,秋季展能否召开也存在很大的变数。据了解,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春夏)博览会、中国国际针织(春夏)博览会已确定将并入“2022中国纺联秋季联展”,于2022年8月29-31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此外,还有数十场地方性展会也在散发疫情的影响下选择停办或延期。“以往此时举行的换季展会大概占全年销售的40%,充满不确定性的预期也让客户下单变得越来越谨慎,现在上下游结款都是现金交易。”李文博表示,随着春季气温转暖,本应是外来客商赴各地采购的好时机,疫情使江浙多地实施管控,道路封闭,快递也只能发到有限的地区,严重影响产品交付,目前销售基本靠线上订单来进行维持,失去的消费只能寄希望于后期弥补上来。下游中小企业的产需波动也不可避免地传导至上游的大型企业。一家从事化纤生产的大型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其产业链下游企业多为生产涤纶面料的中小型私企,主要终端用途为纺织品服装、家纺类面料,但3、4月份部分下游织机的开机率不足六成。进入5月后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同比情况依旧不佳。“旺季不旺,从现有的产品库存积压情况来看,下游需求量至少下降了3成左右。”该负责人说。为应对当前困境,不少企业开始想尽办法拓销路。李文博表示,早在疫情的前两年,自己就开始进行线上布局,尝试通过组建团队在抖音、小红书等多个平台开拓业务,定期直播推介,来获取新订单。今年疫情更是再度加快了自己转型的步伐。身边也有很多企业也在准备参加云端展会,以新渠道、新模式开拓新商机,满足防疫要求的同时,也打破了区域市场局限。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5月份以来,“2022首届中国轻纺城(600790)·孔雀云展(轻薄热销面料专场)”已成功举办,还将陆续针对窗帘家纺、毛呢毛纺等面料推出更多“云展会”。2022中国绍兴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春季)也将在近期线下线上同步展开。主营时尚女装面料的浙江大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便是积极参展的一员。该公司营销部副总经理赵晓晓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参加孔雀云展期间,大树纺织开启了直播间,由业务员担任主播不间断向采购商推介产品,3天直播收获不少意向客户,并已经成功为多个采购商寄出样品。同时,大树纺织也在经营和管理模式上作了相应调整,走与电商更匹配的“小单快返”路线。公司共200多款醋酸产品,全部能实现7至10天内快返。端小平表示,纺织工业联合会计划于5月份举办云展及线上展览会,与江浙地区产业集群的地方政府合作,双方在资金技术和资源上形成合力,从小型云展会起步,覆盖大约500家左右的中小纺织企业,为后续举办大规模的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了稳定外贸,还计划在5月份启动FDA纺织行业应用指南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中国纺织国际产能合作海外服务网络,建立海外联络服务站,前期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政策咨询、政府关系服务,后续力争开展海外客户售后服务和感情联络工作,避免疫情后海外客户大量流失。多方合力稳生产畅通物流体系是稳定生产的前提。在江苏省服装协会4月25日发布《调查报告|疫情对江苏纺织服装企业的影响与对策建议》中,“保障物流畅通”成为企业希望政府采取的首要帮扶措施,占比高达90.95%。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4月下旬赴江苏、浙江两省实地调研纺织行业时便已强调,要加强区域统筹协调,着力打通物流堵点,探索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立通行证统一发放制度,依托龙头企业梳理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建立白名单制度,支持企业畅通物流循环,推动复工复产。吴志祥表示,目前物流运输已有了明显的缓解。自己的企业已在5月初被列入了当地物流保畅“白名单”,企业在做好防疫措施后就可顺利接货,不过由于各地疫情管控政策尺度不一,远程跨省运输的效率仍有待提升。浙江恒逸集团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集团旗下涤锦板块涉及千万吨级产能的原料供应,对于稳定下游纺织企业生产的作用不可忽视,面对此次严峻的疫情形势,集团已指导各下属子公司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充分利用配套物流体系进行稳产保供。在生产运行方面,制定产销协调周例会机制,产销双方通过及时沟通交流,筛选有经济效益的、库存较低的产线优先生产,同时对人员进行灵活调配。在物资调配方面,建立了物资调度调剂平台,在子公司之间统筹调配必需物资,最大程度保证了生产稳定。同时,建立物资临时转运基地,当个别子公司出现因疫情被封闭管理、原辅料和成品无法进出厂的情况时,就近建立原辅料临时转运基地,提升复工复产的效率。“一系列物流畅通保供措施已经发挥效果,恒逸物流基本恢复正常,也缓解了相关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紧张。现在整个产业链正逐渐恢复,我们各个子公司也在稳步生产中,为接下来疫情稳定后的需求回暖做好准备。”该负责人说。与此同时,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在显效。服装产业一直是杭州市临平区传统优势产业,占杭派女装产能的80%。近年来,为应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解决中小微服装企业生产协同度低的难点,临平区通过组建浙江省服装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搭建“时尚E家”应用场景,完成中小微传统服装加工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并由服装产业服务综合体统一运营,推动产品设计、面料、制版、生产、造型、仓储等资源共享,将中小微企业的设计、加工、销售等环节串珠成链,实现从低小散作坊的“各自为战”走向数字化园区的“抱团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近一万家企业入驻这个平台,无数中小微企业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特色且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杭州亿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狄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正是得益于这种“抱团取暖”的模式,本次疫情中不少因故停产的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把订单转接给周边产能充足的企业,按时交付订单的同时,也留住了客户的信心。对于后市的预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问卷调查的企业中,70%的企业选择二季度行业运行“乐观”或“一般”。据测算,二季度纺织行业预期景气指数为51.0,景气指数或将重回发展区间。不少企业表示,被压抑的市场需求如果在后市能有所反弹,肯定会努力抢抓生产保供补损。吴志祥表示,这次疫情让自己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薄弱暴露了出来,在稳定生产的冷静期中,也在考虑从精益管理、设备升级以及数字化转型等诸多方面苦练内功,而且还是要想办法将员工留住。“现在订单少,用工需求比较弱,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就给员工放长假了,一些外地员工在这个阶段走掉,以后可能就难回来了。如果订单回暖之后再经历一波‘用工荒’,那可就太难受了。”他这样说。

最高亏损约-1500元/吨!高棉价向下传导遇阻,不少企业都在转化纤!

近两年,由于全球供需偏紧格局以及收购成本的支撑,棉花价格走势强劲,而涤纶短纤和粘胶短纤涨幅较小,使得棉花与涤纶以及棉花与粘胶价差一路拉大,最高分别达到了15700元/吨和 10050元/吨左右,分别创了2011年以来的新高和历史新高。另一方面,5月上旬棉花外盘期货仍延续4月底以来的冲高态势,并带动外棉现货价格涨至近11年高位,棉花市场外强内弱局面延续,国内外棉花价格严重倒挂。据监测,5月上旬内外棉价差已达-3999元/吨,较4月下旬涨幅达到67%,其中5月5日差值扩大至-4915元/吨,创近十年新高。在去年前三个季度,棉价涨幅虽大,但仍受需求支撑,利润高于化纤纱,但去年第四季度后,疫情带来的补库暂告一段落,下游消费持续转差,高棉价向下传导遇阻,纯棉纱厂利润迅速恶化,由正转负,从去年12月至今,纺企32支理论利润连续6个月处于亏损状态,最高亏损约-1500元/吨,棉纺原料价差继续拉大的驱动因素明显减弱,使得化纤原料对棉花的替代作用加速。不少企业都在转混纺和化纤,从各省份情况来看,福建、江浙转化纤的企业最多,其次是山东,最次是河南。棉价过高,企业都在转化纤,这能否带来化纤价格的提振呢?涤纶长丝、短纤、粘胶均面临较大亏损成本遇超强施压随着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前期利润较好的涤纶纱和粘胶纱利润也出现了明显下降,目前T32和R30的理论利润分别为-700元/吨和210元/吨左右。同时不光是短纤,长丝也面临同样的情况,以POY150D/48F为例展示2020-2022年现金流情况,以下涤纶长丝POY150D/48F现金流简写为涤纶长丝POY。2022年以来涤纶长丝现金流持续压缩,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而一季度末涤纶长丝POY现金流逐渐亏损,至目前为止涤纶长丝POY现金流尚未扭转亏损的局面。终端、织造购买力不足现象将持续化纤企业欲涨难涨原料价格上涨叠加人民币贬值,成本短期的大幅上升对于化纤企业来说较难承受。随着化纤价格持续上涨,后道利润不断压缩且导致亏损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抑制终端生产积极性,目前坯布端处于低开开机率&高库存状态,佛山坯布开机自年后一直维持在3成左右,近期更是下降到20%左右,已经达到历史低位。坯布库存则偏高,布行补库意愿疲软,市场淡季氛围持续。而从终端零售数据方面看,在原料成本上升带动终端价格上涨的背景下,4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销售额仅为791亿元,为三年新低,且低于2020年同期水平。其他各分项零售数据指标均不佳,表明在疫情断续近3年的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终端购买力不足现象将持续。目前能感受到的是,不仅是国内纺织行业,国外纺织行业同样面临较大压力,不论是疫情带来的重创还是战争紧张局势带来的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实体销售以及网络销售都迎来“重头一棒”,目前我国服装企业数量较往年呈现下降趋势,部分服装企业转移至东南亚国家,中小企业面临竞争以及风险值较低的风险,行业洗牌速度呈现加快趋势。短期来看,成本端与下游方面供需矛盾显现。综上,原油作为大宗商品龙头,受国际形势等影响,可能持续在高位,化纤受成本带动,价格上涨,但目前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终端纺织订单稀少,需求萎缩使得化纤价格涨势难以向下游传导,市场形成上强下弱的局面,化纤产品均处于涨跌两难的境地。终端疲弱态势对涨价接受程度不佳,下游并无持续追高采购意愿,且因而近期化纤产品的涨价可能难以持续。

20年间进出口额增长了17倍,越南会成为世界工厂吗?

越南经济正飞速崛起。  在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越南曾以防疫“优等生”而著称,录得了2.91%的经济增速,超越中国(2.3%),位居世界第二,冠绝亚洲和所有发展中经济体。2022年,在中国工厂因应对奥密克戎而阶段性停工、外贸厂商因堵港而焦虑之时,一组越南的统计数据,再次扰动着市场的神经,很多人不禁发问——  追赶了几十年,越南终于跑到了中国前面?  越南是否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越南对中国的出口替代  过去数年,9700万人口的越南,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产业转移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早在2000年,耐克、阿迪达斯、苹果、三星等众多世界级品牌就已经在越南创建代工厂,越南制造业开始成为中国的潜在竞争对手。  近几年的数据,似乎坐实了这一说法。2021年9月以来,美国从东盟进口的份额已经高达10%。从最新披露的3月份数据来看,美国对东盟的进口环比2月提升了1.2个百分点,而从中国进口的份额从去年9月的19.7%降至16%,环比2月快速下降了2个百分点。  一升一降,显露了东盟对中国进口替代趋势的苗头。  一升一降,升的贡献,越南占了大头。据越南统计总局、计划投资部、工业贸易部等发布的最新数据,越南2022年一季度出口总额为885.8亿美元,同比上升12.9%。除服装等产业外,手机及零部件、电子产品、电脑及零部件的出口金额和数量也都有所扩大,出口额超过273亿美元,相当于其2021年半年的销售额。2021年9月后,越南对美国的出口规模增长超过20%。  具体来说,在越南传统擅长的服装产品领域,美国市场中1/3的鞋类制品以及1/5服装,印有“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标识;在电子产业方面,三星超过50%的手机出口以及1/3的电子产品出货量,由越南生产。  除了已经在越南有所布局的三星、英特尔、LG等国际品牌之外,立讯精密(30.160, -0.17, -0.56%)、温斯顿、和硕、歌尔等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制造商疫情后到越南布局,准备将越南打造成重要生产基地。  从再长一点的周期看,从2002年的364.5亿美元,到2021年创造历史新高的6685.4亿美元,20年间越南进出口额增长了17倍,贸易规模跃居全球第20位。排在越南前的19个国家中,大部分是能源或者矿产出口,只有中国和印度以制造业见长。  眨眼间,我们不起眼的南方邻居越南,紧随中、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世界工厂的雏形。叠加国内在中美贸易冲突后的产业链外移焦虑,很多人不禁担忧,越南将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拆解越南的出口结构  在细分领域,越南对中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已经初显苗头。但整体来看,制造业向越南的所谓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而非替代。  产业链的过多和过快外移,可能导致中国产业空心化,需要警惕。但适宜的产业链外移,有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也有助于推动形成以中国为关键分工节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中国产业链的国际影响力。  首先,从总体上看,越南对中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并不明确。  分别对比同期美国从东盟和中国的进口数据即可发现,东盟和中国的对美出口,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2021年,美国从东盟进口的月均占比为10%,较疫情前2019年的月均8.2%确实上升了1.8个百分点。但同期,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份额,月均占比分别为17.7%和17.9%,仅微降0.2个百分点。所以,不能仅仅基于数据占比的波动,就推断东盟(包括越南)对中国出口形成替代关系,东盟出口份额的走高与中国出口保持高景气并不矛盾。  其次,在细分领域,越南对中国出口的替代效应有所初显。  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尤其是越南具备传统优势的服装、鞋帽、玩具类产业,越南或许对中国出口具有部分替代效应。例如,美国从越南进口的主要商品中,服装类份额从2021年9月的14.3%升至2022年2月的18.9%,鞋靴类和帽类的份额分别从20.4%和8.4%升至25.5%和14.3%。同期中国对美出口的相关商品份额则出现小幅回落或震荡。  但是,中国对外包括服装鞋帽在内的轻工产品出口份额的回落,或许主要是受防疫和俄乌局势扰动,目前很难判断越南的“替代”是阶段性的还是永久性的。比如,中国的轻纺织业主要是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四省。浙江绍兴柯桥区的绍兴轻纺城(3.920, -0.05, -1.26%),是全球最大的化纤面料基地,有超过1万家企业从事生产和内外贸易,出口到135个国家和地区。疫情前,柯桥区主要靠参加国际展会获取新订单,通过国际快递收集样品联系客户,但疫情防控显著降低了国际航班和国际快递的运力和速度,导致旧订单延期、新获客困难。  除对美出口降低外,中国的对欧出口也同比降低,越南的对欧服装鞋帽等轻工产品出口则同比上升。原因是,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的对欧出口主要走海运,而乌克兰的敖德萨港口是中欧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受俄乌冲突影响,原经敖德萨的货物只能转道中欧班列或者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运费和时间都有所上升。考虑到当前国内局部疫情对于国内供应链的扰动也尚需一定时间修复,而东南亚地区复工复产正进一步推进,因此预计来自东盟包括越南的出口替代效应或阶段性增强。但是否能永久替代中国的市场份额,现在尚未可知。  再次,越南仍处于中国制造早期低附加值的组装阶段。  在轻工领域,越南对中国形成短期替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的纺织业已经形成了从化工原料到成品的完整产业链,但越南仍然主要停留在“来料加工”阶段,即进口化纤原材料,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半手工纺织。缺乏化工和机械产业链,相当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机械等基础工业设施,其实进口自中国。  在电子产品领域,尽管三星等电子巨头希望将越南打造为新的生产中心,但就目前来讲,越南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组装基地,而不是生产基地。这一点体现在贸易数据上,贸易额虽然大了,但工业增加值却很低,主要的利润仍然掌握在包括欧美日韩和中国在内的外国厂商手中。  最后,越南承接了很多中国的直接投资和主动产业转移。  东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越南超过韩国成为了中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国。中国对越南的出口有两大特点:第一,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是中间品。第二,中国企业对越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是对越南中间品出口上升的重要原因。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关税减免和原产地累积原则促进了中国向越南的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使得中越在国际分工上的关系更为紧密,部分中国对欧美国家的顺差转变成了中国对越南、以及越南对欧美的顺差,反而减轻了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过于集中的压力。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1年中越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达2302亿美元,按美元计同比增长19.7%,中国对越顺差在450亿美元左右。  可见,现在的中越经贸关系较类似于此前日中经贸关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重要节点,越南则有成为次级节点的潜力。部分供应链环节向东南亚溢出,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网络规模变得更大了。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1.越南的成就  先来看最直观的几个数据——  2020年越南GDP总量为2711.58亿美元,同比增长2.91%,相比2010年增长了1552.26亿美元;人均GDP为2785.72美元,同比增长1.98%,比2010年增长了1467.83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为2660美元,增速为2.7%,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410美元。20年间,进出口规模增长了17倍。  这是越南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自由市场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伴随全球产业转移,越南外贸还在提速,一切或许只是开始。  2.越南的机遇  越南最根本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年轻的廉价劳动力。越南9000多万人口中,处于15~65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约为69.3%,这意味着越南拥有6500万左右的劳动人口,1.94的生育率,则意味着“年轻”优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越南最大城市胡志明市的一线工人月薪仅仅在2000人民币左右,是中国一线城市工人平均收入的1/3~1/2。年轻的廉价劳动力,才是真正让产业巨头们着迷的地方,也是越南未来十几年内能否取得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越南最大的机遇在于频繁“加群”(自由贸易协定)。自2007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先后和日本、韩国、英国等世界多国签署自贸协定,成为地区国家中签署自贸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还积极加入区域自贸协定,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越南与英国自由贸易协定》(UKVFTA),以及最近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各种贸易协定提供的关税优惠等极大地便利了越南的国际贸易,降低了贸易成本。  越南左右逢源的策略使得国际产业持续迁入越南。不仅三星、耐克等国际资本将越南作为新的全球生产基地,优衣库、阿迪、HM等国际连锁品牌也将自家工厂搬至越南,越来越多的中国台湾以及大陆供应商也在投资越南。恰逢中美竞争加剧,越南既不得罪中国,又与欧盟和美国的关系日益密切,在美越日益火热的贸易中,达成了美国驻越大使丹尼尔所说的——有史以来最牢固的伙伴关系。现阶段的越南,似乎一门心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情,都有很大的热情参与。  越南未来的机遇或许在互联网数字经济新战场。2010年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始效仿中国互联网模式,创建了东南亚版的阿里、京东、美团。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咨询联合发布的《2021年度东南亚电商报告》指出,越南互联网经济规模到2025年将达到570亿美元,届时将反超印尼,成为东南亚第一。胡志明市更是力推“数字化转型计划”,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要占该市GDP的25%,至2030年提升到40%。越南政府也更重视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保护,2022年3月,越南政府通过《个人数据保护法》草案的第27/NQCP号决议,如果最终版本提交国会通过,将成为该国在个人数据跨境传输监管体系中的重要法律。  外资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助推越南经济发展。过去十年越南并购交易达上千宗。2021年越南全国新批、新增外国直接投资和股权并购金额311.5亿美元,同比增长9.2%。加工制造业吸收外资占总额的58.2%,其后依次是占比18.3%的电力,以及占比8.4%的房地产。进入2022年,外资延续快速流入势头。亚洲开发银行(ADB)驻越南代表处首席代表杰弗里斯(Andrew Jeffries)表示,在疫情和全球地缘政治波动的背景下,全球投资流量有所减少,但流入越南的外国投资资金很可能将会逆势增长。  日前,李嘉诚旗下地产旗舰长实集团与日本欧力士集团,通过越南当地合作伙伴万盛发集团,会见了越南胡志明市市长潘文迈,共同商讨在胡志明市的投资事宜。长实集团总裁赵国雄在会上表示,长江实业承诺将与万盛发一起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这些领域注入大量资金。并将胡志明市定位为金融和技术的战略中心,并承诺引进高端房地产项目,涵盖住宅、办公室、商业中心、娱乐等业务。越南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3.越南的挑战  第一,在东南亚国家中,越南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一般。  越南的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公路总里程约47000公里,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构成主要公路交通网。铁路总长3160公里,运行速度低,设施设备老旧。如果你去过越南(其实东南亚几个国家都差不多),你一定会对他们美丽的自然风光、拉胯的基础设施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铁路覆盖里程有限,如果你想从越南南部鼎鼎大名的胡志明市去隔壁平顺省的美奈镇(南部不可不去的海滩之一),虽然仅仅只有200公里,但你要从汽车转绿皮火车再转长途巴士,需耗费整整1天。这也是近年来越南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原因。越南政府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关键交通基础设施,计划在2030年将现有公路网络扩张5倍以上。空运和水运也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第二,教育落后,基层工人流失,中高端人才极为短缺。  在教育层面,越南2001年才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也意味着目前的产业工人大多仅有小学文化,难以从事技术复杂的工作,这也是越南主要承接了中国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的原因。  越南本土成熟的中高层管理者非常少,很多工厂只能从“母国”空降管理者。中国的一家服饰制造商早在2019年就在越南投下5个亿开设越南工厂,但至今没有培育出合格的本土管理团队,只能从中国外派。除了中高端人才缺失,越南基层工人也在流失。与中国一样,越南也有很多外来务工者到城市“北漂”。但越南的工资水平较低,高物价、高房租就会成为负担,疫情冲击加剧了劳动力流失。越南公安部预计,胡志明市有超过200万人逃离城市返乡,并且不想再回到城市打工。  第三,配套产业链不健全,相比中国制造,品质仍有差距。  目前东南亚在服装鞋帽、箱包、家具、轮胎和太阳能(7.540, 0.38, 5.31%)等领域已形成基本完整的中低端产业链,且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得多,但产业链上的很多配套部件需要全球进口。而且,东南亚的物流能力,包括码头、拖车的作业效率、产能和稳定性都无法和中国相比。在中、高端制造业领域,越南还缺少成规模的完整产业链,工业的配套升级并非短期内能够完成。低端制造业的基础是成本,高端制造业的基础是技术,越南在制造业中缺乏核心技术力量,相比中国制造,品质仍有差距。很多外国客户和中国公司合作数十年,并不会轻易大规模转移订单,而且大规模订单转移,意味着需要重新开模、重拟质检标准,一系列动作对企业来讲都是成本。  越南面临的挑战不止上述几项。  虽然越南的政局较为稳定,政府也在努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持续推行自由市场改革,但上述任何一项事业想取得显著成效,都需要持续十几年的投入甚至一代人、几代人的努力。总体上,全球产业链的多元化布局,可能使得包括越南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暂时从中受益。但是在资金成本长期保持低位背景下,数字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可能改变传统的比较优势逻辑,绿色低碳也将成为后发国家赶超的额外约束条件。  种种迹象表明,印度、越南等后发经济体,甚至是全局意义上劳动力密集型、高碳资源密集型的后发经济体,其赶超的历史窗口期有可能将逐渐关闭。这个进程的速度取决于数字化、绿色化生产方式的发展速度。无论如何,与过去半个世纪相比,如今后进发展中国家的赶超之路一定将更加艰难。  总结  纵观近三十年的东南亚经济发展,延续着“学习-复制-崛起”的发展思路,特别是以“中国经验”为蓝本,越南在“革新开放”后逆势崛起,外贸繁荣,内需提振,资产价格抬升,俨然一颗新兴的东南亚经济明珠。  2022年开年,越南实施“与疫情共存”的政策,重点城市逐步开放,抓住了疫情提供的开局先手机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或许将再次得到加强。  这个东南亚国家的雄心壮志是,要在独立100周年(2045年)之际,发展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  但是,疫情提供了机遇,也加速暴露了越南面临的挑战:在越南工业化进程中,仅有人口红利,但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较低,最终会导致产业升级困难重重。如果没有持续的产业升级,所谓的“世界工厂潜力”更可能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当然,这不代表越南发展不起来。越南仍然有机会,前提是它能以更快的速度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更充分地融入区域和全球经济,还得充分利用中国不具备的某些优势,走出一条“越南特色的制造业强国之路”。

上海分阶段复商复市,长三角纺织企业抢抓市场机会

5月16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在严格防范疫情反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恢复上海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一个多月以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供应链在疫情影响下遭受到严重冲击,上海将逐步推进复工复产消息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希望和信心。国有企业显担当面对上海逐步启动复工复产,东方国际集团总裁季胜君在接受《中国纺织报》记者采访时谈到:“集团各企业要把握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节奏,确保生产保供物资、谋划业务不断不乱,逐步有序开展复工复产。”据了解,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东方国际集团下属原料公司把各园区作为一线阵地,认真落实每天的防疫工作,积极与所属区商务委及街道沟通,做好“白名单”和企业场所码的申报工作,为复工复产打好基础。东方国际集团下属德福伦公司在不断完善防疫工作管理方案的同时,采购了充足的防疫物资,为迎接全面复工复产做好准备。特别是上海市府提出复工复产的相关部署后,德福伦公司第一时间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严格履行好各项防控工作要求。公司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复工复产企业“白名单”后,又安排了一批员工在落实闭环管理要求下,增补到复工复产增能生产上。公司将原来的两条生产线,增加到3条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也从40%扩大到70%。《中国纺织报》记者从东方国际集团下属的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三枪公司已经坚持封闭式生产超过两个月,在防疫物资生产、生活保障物资调配、上海市抗疫一线物资保供等几条战线上日夜奋战。3月以来,集团累计对接16个区,500多个社区街道、居村、企事业单位,向全市供应防护服、隔离衣、口罩158万件(只),贴身衣物、家纺类生活物资38万件,在关键时刻显示出国有企业的担当。据三枪集团党委书记倪国华介绍,从3月开始,公司一直在持续生产。针对市场紧缺的防护服、口罩、医用隔离鞋套、医用隔离面罩等防疫物资,公司做了周全的生产、调货、备货、运输计划;同时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巡检、抽检、自检力度,在保证订单及时交付的基础上,还确保产品品质。针织九厂三枪工业城园区采取封闭生产,安排口罩、防护服两个车间、4条生产流水线,组织生产、物流、后勤保障人员130余人,形成一次性反穿隔离服1万件日出货能力,一次性民用平面口罩5万只、一次性医用防护服2200件的日生产能力,全力保障上海市的防疫物资生产与供应。上海市提出复工复产后,企业更是计划开足马力,加大生产力度,以实际行动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全面复工复产大局。据了解,除了东方集团外,作为国有企业的上海新联纺进出口有限公司也已经申请了部分员工复工。中小企业“抢”订单在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下,交通管制和物流不畅成为纺织制造业遇到的普遍难题,由此高企的运输成本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产业链终端环节压力更为凸显。国际航班大幅减少、物流不畅给季节性极强的服装出口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香港立晋实业有限公司是从事纺织外贸的一家中小企业。公司上海代表处业务经理魏长江近10天来一直在忙着给德国客户发送样品。“眼下我们要给欧洲客户交付2023年冬季产品的第一批照相样,如果样品寄不出去,客户无法确认反馈,我们就没法后续接单,搞不好就会错过这个供货季。”魏长江告诉《中国纺织报》记者。以前,通过国际快递寄送样品只需一次叫件,几箱货物就能全部发走。现在疫情下国际航班大幅减少,国际物流不仅费用上涨,而且每件限重30公斤,发件数量无法一次性满足。从4月11日起,魏长江每天上班最重要的事就是不停联系快递公司从苏州生产工厂异地取件,同时安排网上报关。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10天,才几经周折把全部样品发送出去。最终,德国客户收到快递时,欣喜之情不亚于收到圣诞礼物。“再晚一点就赶不上了!”魏长江感叹道,“我们这笔订单是2023年冬季的产品,主要是跑步、骑车、登山等运动休闲类的服装,有夹克、卫衣、棉服外套等等。德国客户收到我们的样品后,会根据他们销售人员的市场反馈,让我们再提供尾数样品。如果跟不上客户的节奏,我们就会错过这一整年的订单。”物流的困难给魏长江的外贸业务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和不确定性,但是由于提前未雨绸缪,魏长江的公司在疫情期间也规避了一些风险。在4月份上海和苏州等周边地区疫情出现反复时,不少工业园区的生产都停顿下来,原材料市场价格起伏,纺织上下游供应链衔接不畅成为普遍现象。据魏经理介绍:“由于我们的产品质量、交货期十分稳定,得到德国客户的高度认可,因此客户接受了我们提出的预先备货的建议,并承担了一部分常用面料坯布储备的成本费用,便于企业长期订单产品的后续生产。正因如此,这一举措避免了后来面料企业和染厂因疫情停工带来的供应紧张,同时也保证了公司产品的准时交期,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随着上海情况的好转,我们要加紧落实后续订单,争取抓住这一季的市场机会。”他说。商贸往来渐复苏随着疫情的逐步好转和交通管控的逐步放开,上海周边的纺织生产企业也努力逐步恢复商业往来。名之图(苏州)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经理张维峰得知上海将逐步复工复产的消息后,次日一早就从苏州出发,驱车前往南通地区拜访客户,解决前阶段滞留下来的业务难题。他说,今年3月,上海疫情的扩散使苏州、无锡、南通、嘉兴、杭州等周边地区迅速做出一级响应。这些纺织生产和贸易重镇的纺织、织造、印染企业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出现严重短缺,货发不出去,客户需要的原料无法及时满足供应。现在,苏州周边交通有所恢复,但尚不顺畅。张维峰表示,因为各地目前对疫情管控还十分严格,很多客户还不接受异地供应商到访,估计完全恢复正常商业往来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即便如此,对于有紧急问题需要当面和客户及工厂沟通解决时,见面交流终于成为可能。”他乐观地表示。据了解,复产复工全面复苏还需假以时日。京东、顺丰都是列入上海复工复产“白名单”的企业,圆通在上海也已有少部分网点复工复产。“上了白名单的企业代表可以合规流动,但并不代表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必须也要随时满足最新的防疫政策,并按照上海各个行政区实际疫情管理来流动。解封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乐观地估计,如果7月能实现基本复工复产,就是非常顺利的结果。加上上海周边地区的一些堵点卡点也需要时间逐步疏通,因此对产业链的复工复产也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魏长江说。

三个团伙被端,18人落网,涉案金额达2.2亿!都是踩了这条红线!

近日,记者从会上获悉,泉州、晋江警方联手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冒奥运五环及北京冬奥会注册商标标识运动服装案件,涉案金额2.2亿元。在活动现场,摆放着不少假冒北京冬奥会注册商标标识的运动服装。“尽管这些产品外观看似正品,但材质和制作工艺都有较大差距。”安踏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法务部总监黄文婷表示,“这些赞助冬奥会的产品,是不能对外销售的,但却在网络上发现了很多跟我们款式一模一样的服装,上面都有奥运的标志和国旗。”3月1日,泉州、晋江两地经侦部门出动80多名警力,分别在晋江、石狮冲击制售假窝点11处,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现场查获假冒奥运五环及北京冬奥会注册商标标识服装、北京冬奥会残奥会中国国家队队服、领奖服等系列服装59750件(套),涉案价值人民币2.2亿元。晋江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 许铭剑:涉案金额大约2.2亿元,这起案件就是产销一体,三个团伙,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交叉,犯罪嫌疑人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他们都有互相配合,互相供料,销售的渠道可能都一样。安踏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法务部总监 黄文婷: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我们企业的生命力,我们企业投入非常多的科研力量,我们去塑造我们的品牌,生产出优质的服装,但是遭到侵权对我们企业伤害非常大。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晋江警方表示,将继续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全力铲除经济犯罪“黑灰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护航晋江经济社会发展.仿冒奥运标识产品违法切不要被利益蒙蔽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相继举办,以“冰墩墩”“雪容融”毛绒玩具为代表的系列特许商品受到热捧,一些不法人员趁机打起了歪主意,未经授权私自仿冒、销售假冒特许商品来牟取非法利益,严重侵犯了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北京警方主动与北京冬奥组委沟通对接,建立常态联络机制,严打各类涉冬奥侵权假冒违法犯罪,其间共侦破侵犯涉冬奥知识产权的刑事案件9起,刑事拘留24人,打掉涉案团伙11个,捣毁生产、销售、储存窝点14处,涉案网络店铺全部关停。 案例1:夫妻网店售卖“山寨”冬奥会服饰被抓。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西城公安分局接群众举报,一网络店铺销售假冒“北京冬奥”标识服饰的线索,后经冬奥组委核实确认相关产品未经授权,涉嫌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有权。对此,北京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会同西城公安分局成立专案组,全力开展侦办工作。工作发现,郭某、冯某夫妻二人从事网上定制服饰生意,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从外省市购入大量仿制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标识,之后将相关标识烫印到空白服饰上,再通过自营网店对外销售。2022年2月9日,专案组对涉案网店、供货库房、快递转运点组织开展集中收网,查获郭某、冯某等多名涉案人员,捣毁生产、储存窝点3处,查扣生产加工设备1套。2月17日,通过对涉案的上游厂家进一步深挖,在当地警方的大力配合下,专案组又一举打掉了上游窝点。目前,西城公安分局对7名涉案人员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查获印有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标识的假冒服饰、商标等1300余件,关闭涉案网店2家,涉案侵权产品已全部下架,案件正在进一步工作中。案例2:利用社交平台售卖假冒“冰墩墩”玩偶。2022年3月,有群众向通州公安分局报案称,自己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购买的“冰墩墩”玩偶疑似伪造。后经北京冬奥组委核验,该群众网购的吉祥物玩偶为仿制品。据此,通州警方立即开展侦查,经连续多日缜密侦查,一个销售假冒“冰墩墩”吉祥物玩偶犯罪团伙浮出水面。3月8日,通州公安分局环食药旅支队将陆某某查获,该人供述了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销售假冒“冰墩墩”玩偶的违法事实。3月9日,通州警方在外省警方的大力配合下,将陆某某的供货商王某某、吴某某等2人抓获,并查获假冒“冰墩墩”玩偶360余个。目前,王某某、吴某某2人被通州公安分局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陆某某被依法移送市场监管部门进行行政处罚,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据办案民警介绍,陆某某嗅到销售假冒“冰墩墩”有利可图的“商机”,在从吴某某处进货后,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对外销售。而吴某某同样也是为趁机“挣快钱”,从王某某处收购假冒“冰墩墩”玩偶,再加价倒卖,从中牟利。警方提示根据《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规定,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以商业目的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广大消费者购买相关产品请到官方指定的渠道购买,并自觉抵制侵权假冒的商品。若发现相关违法犯罪线索请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警方将对此类违法犯罪保持“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

开机率上去了,库存变低了!纺织人:需求不涨,抛货不止......

近期在原油震荡前行的影响下,纺织各原料的价格自然不可避免的也有所上涨。可这也苦了各纺织老板们,对于原料涨价在本来就平淡的市场氛围下,显得让人难以接受。原料涨,坯布价格又不涨,利润也是实打实地溜走。能保本或微利都是很难的!开机维稳,库存切不稳!从商务部盛泽指数可以看出,本周坯布走货速度略有好转,因此坯布库存下降至35.1天左右。但照之前来说,要么就是市场很火热持续到了如今这个这个时间段所以坯布库存低,要么就是正常结束了旺季所以坯布慢慢走高,无论哪一种都是经历过了需求满满当当的时段,像如今这样需求又少,库存也不敢多备的时刻,纺织老板们可以说是欲哭无泪。主营T800,四面弹的仇总说:“有库存白坯70万米,目前厂里开机率是全开的。”主营四面弹、双层、春亚纺,高弹的汤总说:“目前厂里机器是全开的,主要是内贸方面,库存现在大概有150万米。”主营春亚纺、牛津布的沈总说:“订单不怎么样,今年还没有单子!做的也是去年的,受疫情影响,物流也变麻烦了!”主营T800,四面弹的仇总说:“物流管控,物流成本,成本大幅提高,目前无订单,后期也没有多余订单!”而主营四面弹、双层、春亚纺,高弹的汤总也说:“接单肯定有影响,整个市场需求都减少了,我们的订单自然也少了。拿货出货的情况还好,但目前订单一般。”不敢补库,还要抛货!这几天的原料大涨,纺织人都看在眼里,苦在心里。老生常谈的一件事了,需求高任你涨也有人吃得下,可要是需求并不好,空涨除了一些刚需补库的,大部人都只能望而却步。拿了高价原料做出来布卖不出去怎么办,后期如果跌了赔本怎么办,现在原料那么高,客户下单又要压价......说句可怜的,裤衩子都要赔光了。面对如今的成本价格,一些老板们对后市的心态也比较悲观。主营主营T800,四面弹的仇总说:“原料波动很大,市场订单无望的情况下,价格还一直上涨,不会补库。而且坯布、渠厂.面料价格都没什么变化。”主营四面弹、双层、春亚纺,高弹的汤总也说:“原料涨了100,但是坯布没有涨,客户还压价。坯布和面料有部分在下跌,因为库存多,有部分抛货。”总的来说,对于之后的市场,纺织人都并不太看好,不是觉得一般就是看淡,但也有老板说了,主要还是得看疫情后续的情况变化,如果疫情稳定,国际局势走缓,一切还是有可求的。
1234567891011 144 共 1431 条记录

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使用了兼容模式,可能导致某些功能无法使用!

确定

{{info.desc}}

{{info.proposal}}
确定 积分充值 去完善资料 取消

下载金奇点APP

金奇点客服电话:400-8273-882
在线客服
聊天
下次可由此快捷打开聊天窗口哦~
提示X
您的会员等级权限不够,无法申请交换名片!

{{chatIntegral.desc}}

名片中包含电话号码、微信、qq、邮箱等联系方式

{{viewInfo.desc}}

{{viewInfo.proposal}}
投诉举报 投诉供应商 投诉采购商
问题类别

问题描述

0/100 提交
名片详情

{{cardInfo.company_name}} {{cardInfo.position}} {{cardInfo.name}}

金奇点桌面应用上线了!

在线状态展示,提高生意洽谈效率
实时聊天提醒,不再错过任何商机
线上用户推荐,结识更多生意伙伴

打开金奇点APP扫码登录